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王悅陽在我國,污水處理行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%。提高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,引導污水處理廠采用科學、高效的減排技術和方法,對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貢獻。
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印發的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》明確提出,要推進水環境治理環節的碳排放協同控制,增強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。
近日,為一探推進污水環境治理究竟,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觀了中信環境與北京排水集團合作項目——北京槐房再生水廠。槐房再生水廠是中信環境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的合作項目,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、封閉式再生水廠。
記者注意到,和傳統的水廠不一樣的是,地面上的槐房再生水廠完全聽不到機器轟鳴,聞不到污水異味,看起來是一座濕地公園。
公園中央“一畝泉”出水口噴涌的“泉水”,正是經過污水處理過后的高品質補給水。整個水廠被綠植、濕地覆蓋,隨意舀起的水中能看見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,讓人很難想象地下建有一個大規模的再生水廠。
整個水廠唯一能打開蓋板看到污水的地方,就是MBR膜處理泥水分離車間。來到槐房再生水廠的地下膜池區,記者仔細觀摩了污水處理整體流程,并了解到污水處理最核心環節膜處理車間,正是實現優美的環境與污水處理廠自然融合的關鍵所在。
據介紹,槐房再生水廠日處理規模60萬立方米,出水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IV類水標準,整體流域總面積137平方公里,同時地面打造了270畝的濕地公園,獲得了被譽為水界“諾貝爾獎”的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金獎,成為唯一獲獎的亞洲水務項目。
槐房再生水廠由中信環境下屬子公司中信環境技術提供MBR膜系統中的膜組件和自控設備的供貨、安裝及調試等服務。據介紹,槐房再生水廠每天“吞納”的市政污水,經“膜法”處理后蛻變成高品質補給水,排放到濕地等周邊水環境中。
隱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藝超濾膜產品,通過每一根中空纖維膜上直徑只相當于頭發絲千分之一的小孔,高效去除污水中99%的懸浮固體及絕大部分細菌、微生物。
在參觀現場,中信環境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楊書平向記者介紹,MBR膜技術由中信自主研發,具有占地面積小、系統能耗低、強度高、壽命長、運維成本低等優勢,圍繞該技術形成的百余項創新專利。
除此之外,在實業減污減碳方面,中信環境還開創了環保治理與工業生產高度融合的“循環產業園”模式。
“實際上,中信環境已在‘一帶一路’沿線22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環保業務,深度參與當地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。”楊書平表示,該公司在廣東省汕頭市設立的潮南紡織印染循環經濟產業園,曾榮獲中國生態環境部“一帶一路”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示范工程。
上述園區在高效處理、充分利用印染廢水的基礎上,構建了集紡織印染、集中供水、污水處理、中水回用、熱電聯產、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的“六位一體”循環經濟產業經營模式,讓“循環經濟產業園”的節能降碳目標成為現實,有效推動了練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。
中信集團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廣向記者介紹,中信秉持“開放共享”理念,發揮產融并舉、業態多元的優勢,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合作框架內,聚焦互聯互通,深化務實合作,促進共同發展。在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,中信集團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,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,正在深入推進“兩增一減”的“雙碳”戰略,并探索具有中信特色的“雙碳”全產業鏈服務模式。
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投資有風險,需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