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汽車行業逆水行舟,兩家獨大。吉利汽車看上去成績尚可。
全年累計銷量約143.3萬輛,同比上漲約8%,其中,新能源車銷量增長300%,約33萬輛,占比從6%上升到23%。
但是吉利汽車2022財報會,沒有粉飾太平,反而拿出最大的坦誠,公開透明地去總結以往,在媒體們追問之前,自己先深刻反思了三大失意之處:
“我們吉利汽車丟掉了中國民族品牌第一的寶座;在新能源車發展的道路上,被我們最優秀的同行拉開了距離;大家也看到我們的股價從最高時候36港元,掉到今天收市的9.5港元,差距不可謂不大。”吉利控股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表示。
他認為,疫情這兩年的表現不盡人意,核心原因在于吉利汽車新能源轉化的速度和布局,讓大家不滿意,也讓大家“看的不是很清楚”。
“我記得去年年初不久,股價跌倒8.3港元,六月漲到19港元。大概因為當時公布了帝豪L混動產品的上市,當時收到了3.5萬輛的訂單,當時大家覺得吉利新能源轉型開始發力,充滿期待。但是后來,7月-8月,帝豪L混動產品非常不盡人意。期待變成了失望。”
桂生悅透露,內部檢討和總結下來,首先是產品明顯的不足,例如沒有快充;其次,銷售方法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和安排,沒有獨立的渠道。
“這樣不太成熟的混動產品,以后不會發生了。過去幾年我們落后別人,我們總結了經驗教訓,也在堅守戰略定力,既要著急又不能太急。”桂生悅表示。
那么,在吉利反思的背后,過去一年吉利在更具體的層面有哪些得失?而反省之后吉利如何去攻破難題?新一年的目標是多少?在2023年開年突如其來的價格戰下,吉利如何應對?保銷量還是保利潤?
多元化的得與失
相比2022年的兩個優勝者——比亞迪和特斯拉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吉利汽車,有兩個特點:新能源基盤小,業務和品牌非常多元化。
如果單單講增速,非常可觀。吉利2022年新能源產品銷量328,727輛,同比增長超300%,單月新能源滲透率多次突破30%,是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車企。其中極氪全年交付71,941臺,超額完成7萬臺目標,成為主流新能源唯?完成目標的品牌。
可以說,過去一年,吉利在新能源業務上確實發力了。如果加上表現不盡人意的帝豪L混動等,吉利預期中的新能源業績會更好。
但是再快的速度,都不能彌補晚一步的缺憾。在2021年新能源車不足10萬輛的基數上,馬力全開的追趕也只能獲得線性的效果。
特斯拉首款車上市是2010年,相對低價的Model 3都發布了7年了。比亞迪更是已經在新能源市場臥薪嘗膽20年的時間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是吉利在燃油車領域的優勢,讓電動化的任務在過去幾年,沒有那么生死攸關,直到2022年、2023年。
與孤注一擲相反的是多元化。
隨著售價更高的極氪、睿藍等加入之后,吉利在2022年營收創下新高。吉利在2022年營收大增45.6%至1480億元,創歷史新高;單車售價同比增長29.6%,至10.3萬元,而平均單車毛利也上漲11.1%至1.75萬元。
2022年,“中國星”組合總體銷量259,087輛,占吉利品牌比重突破23%,單車平均售價達15萬元。而領克在2022年銷量為180,127輛,同比下滑18.3%,領克產品均價提升到15.02萬元,而在2021年為13.03萬元。極氪全年交付71,941臺,超額完成全年7萬臺目標,極氪001平均訂單金額超33.6萬元,極氪009已于2023年1月開啟交付,平均訂單金額達52.7萬元。
但是凈利潤增加的幅度要小很多,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.5%達到了52.6億元。根據吉利在2022年46億元的凈利潤可推算出其單車凈利潤大致為3244元。在2022年飽受疫情和芯片電池等供應鏈之苦的情況下,這種結果也是情有可原。例如據吉利透露,在2022年初很多交付的訂單,實際上是以2021年底的訂單,那時候電池價格相對較低。
另外新品牌極氪尚在初創期,作為吞金獸,導致總借款和資本開支增加。據吉利官方數據,極氪已經開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,也已經獲得了PRE-A輪跟A輪的融資,分別獲得5億美元和7.5億美元的融資,投后估值130億美元。在過去的一年當中,極氪的業務發展,由母公司提供了60億元的關聯方借款。吉利的財報顯示,極氪在2022年虧損約20億元。
領克汽車在2022年利潤也大幅度下降,去年領克的營收為291.08億元,凈利潤722.2萬元,而在2021年領克的營收為301.09億元,而利潤為7億元。
而在年初,吉利于2022年1月推出了全新“換電出行品牌”——睿藍汽車,聚焦于換電產品和換電服務的落地,全年累計銷量達56,140輛。
為了重新出發,也是為了吸取教訓。吉利反思新能源戰略之后,推出中高端新能源系列“吉利銀河”。首款智能電混SUV“吉利銀河L7”同步全球首發,吉利銀河智能電動原型車“銀河之光”也首次亮相。
同時還發布了神盾電池安全系統、雷神電混8848以及全新汽車操作系統“銀河NOS”等一系列技術。
銀河重構了吉利的品牌序列。如今吉利品牌下有三個產品序列:吉星、銀河和幾何,吉星做油車,幾何和銀河作為吉利品牌旗下的新能源系列,幾何主打15萬以內的新能源產品,主要是入門級以及高性價比的新能源產品。銀河這一塊是中高端新能源系列,聚焦15萬以上高價值新能源汽車,分成兩大體系,第一大體系是混電系統,第二個是純電系統。
國際業務方面,吉利相對底蘊深厚,耕耘多年。全年出口銷量198,242輛,同比勁增72.4%,高于行業56.7%的增長率;完成入股雷諾韓國,寶騰市占率維持馬來西亞行業第二;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,技術授權收入進一步增長。其中,領克出口交付增幅300%,全年出運整車35,588輛,位列中國品牌25萬元以上車型出口第一。截至2022年底,領克歐洲“訂閱制”會員已經超過18萬。
智能領域的轉型也在加速,“天地一體化”立體出行科技生態持續進化;“吉利未來出行星座”首軌九星成功發射入軌;推出銀河N OS,加快部署國產化和自研芯片路線,吉利星睿智算中心上線等。
不打價格戰 洗牌不是壞事
吉利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65萬輛,預期同比增長15%。其中,新能源銷量占比進一步提升至接近40%,這意味著銷量要接近66萬輛。
要達成這一增量目標,自然需要很多新車的加持。據官方數據,全年將會有9款新車上市:
吉利將加速推出銀河系列產品,包括3款吉利銀河系列產品,打造全新的新能源銷售網絡和品牌形象,銀河L7、銀河L6將在今年二、三季度分別交付;E8將于今年四季度交付;1款全新燃油SUV。
領克打造新一代全續航里程產品矩陣,不再投入燃油車研發:即將推出搭載Lynk E-Motive領克智能電混的全新新能源中型SUV領克08;在售產品領克01、05、06、09將實現全面EM-P化,加速實現全系電氣化。據吉利汽車集團CEO、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淦家閱透露,領克品牌在燃油車這一塊不再做研發投入了,將會全面進行NEV的投入。
極氪2023年將推出兩款全新車型,目標任務14萬輛。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、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對任務進行了拆解:其中極氪001要背負7萬輛的任務,極氪009今年3月才交付,全年目標為3萬輛,訂單已經排到3個月后,極氪X預計三季度交付,年底還有一款全新純電智能轎車投放。
睿藍全力推進換電產品向C端市場發力,推動241座建站規劃。
針對開年特斯拉和湖北汽車引發的價格戰的看法,桂悅生表示,“即使沒有外部原因和偶然因素,汽車行業也到了洗牌的時候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安聰慧也表示,“淘汰賽開始,看綜合實力。”
淦家閱則分析了一些戰術上的打法:“我們不隨便跟風簡單的價格戰,要打價值戰,要打售后服務戰,要打質量戰,要打技術戰,要打企業的道德戰。通過好的質量、售后服務、技術、品牌、管理水平,來全面賦能整個產品的價值性。吉利一定會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,產品讓客戶要有優勢、有價值感。”
“對2023年來講,我們主調詞是變革創新,挑戰極限。”據他透露,首先從組織架構上進行變革,在銷售領域,吉利品牌分成三大事業部,一個是吉星事業部,第二個是幾何事業部,還有一個是銀河事業部。部署與新車投放一致,吉星事業部就是聚焦燃油車市場,把現有的市占率上做到極致;新能源轉型主要集中在在銀河上,代表了吉利進入新能源第二階段。
除此之外,內外部也有一些成本上的利好因素。例如供應鏈的好轉,尤其是碳酸鋰的價格占電池的成本很高,其價格的浮動也會帶來成本的節約。
內部來看,吉利要通過自身的技術、自身的能力,比如說通過架構化造車,能夠達到最大的資源協同,更大地降低成本,更快地提升研發效率,加強成本管控,整合供應鏈和技術的規模優勢。
以虧錢最厲害的新品牌極氪為例:
安聰慧表示,一體式的壓鑄,我們已經成功的應用在了極氪的產品上,極氪009已經全面使用,還將全面應用于其他車型,現在在驗證階段,一體式壓鑄大量的應用,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。
電池方面,他算了一筆賬,“碳酸鋰每降低1萬塊錢,對極氪的貢獻就是575元,毛利的貢獻就0.2%。”
然后是多元化下的規模化,安聰慧透露,“在今年會有多個品牌和車型使用浩瀚架構,這樣的話整個規模化的效應將會形成,這對我們的成本會有比較大的幫助。”規模化也會帶來產能利用和商降能力的提升。當然極氪全球品牌的定位,未來也會帶來國際市場的一些規模助力。
結語:
轉型不是“溫和的良夜”,作為體量很大傳統自主車企,吉利汽車在轉型中雖然品牌多,但是包袱也重。從極氪和銀河系列之前,相信吉利已經懂得原有品牌轉型的艱難。在筆者看來,吉利目前的思路相對清晰,可概括新品牌、新系列領銜;新渠道、新IPO跟進。誠如吉利所言,吉利控股旗下各個品牌融資或上市之后,有助于降低資產負債率,可以騰出更多資源來支持吉利汽車的發展。據悉,吉利控股現金管理穩健,貨幣資金長年保持在1000億以上。
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投資有風險,需謹慎。